不過魏清德同時也具備現代知識分子的開闊視野,先後贊助、支持過黃土水與陳澄波等人的藝術創作,且已知的收藏中亦不乏日人畫家的作品,顯示出他交友廣闊與藝術開放的態度。
我之所以去看A片,幾乎是因為它就像未知的祕密――看A片的衝動,就像我去攀岩或進入森林一樣。隨著時間的推移――這也是這一代獨特之處――大部分的男孩是完全和A片同步學自慰的,將A片納入自己的慾望、刺激和釋放的循環中。
而這兩人之間接觸的部分,往往只有雙方的生殖器。A片很容易取得,我從來沒考慮不看。我們都不願意認定自己容易受影響,卻都很快地認為別人很容易受影響(我訪談過的男孩,有好幾位對於iPhone、電玩、社群媒體以及A片對於「下一代」的影響,都提出了很嚴峻的預言,他們所稱的「下一代」,其實是只比他們小一點的手足)。然後我就來來回回地看,大概看一下,看到真正吸引我的才罷手。)這種問題問出口,我的可信度就蕩然無存了,因為他們當然全都看過,每一個都一樣。
看過顏射、陰道交與肛交同時進行、皮繩愉虐、強制性愛、多男對一女和強暴的影片的男孩,至少是父親的三倍。我想,至少在高一之前,我都是看著A片自慰的。這些被害人幾乎是50歲以上的伯伯或阿姨,在明白了我們所跟他陳述的事實之後,無一不忿忿不平,說什麼「我看那個少年仔很有禮貌、很親切,他怎麼可以騙我」之類的,我只想說:想騙你的錢,不會寫在他的臉上啊。
對了,這些被騙的伯伯阿姨們還有一個共通點:對購買殯葬商品這件事守口如瓶,連家人都被蒙在鼓裡。骨灰罐與內膽則根據材質,幾千元到上萬元的都有第三個可能性:其他興趣或許也可以帶來收益,只是還沒找到方法? L提到自己目前更專注在其他興趣上,但信中沒有談太多跟其他興趣有關的事宜,唯一有寫到的是外拍。這次,我要來回答署名「L」的朋友提出的問題。
可是,並非所有學員都是如此喔。至於該如何「找回初衷」,我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,在目前手上的案子結束後,你可以讓自己休息一、兩個禮拜,趁這段休息時間回想一下自己剛進入這個產業時,是抱持著甚麼樣的期待與目標? 這些目標現在是否達成了? 你當初會踏入這個產業一定有些緣由,你可以趁著這段休息時間去回想,並思考有沒有機會把這份初衷重新帶回現在的工作環境中。
當然,也有另一種可能是,你想了一輪才發現自己一開始進入這行也沒什麼初衷。我知道做線上課程能創造被動收入,其他和我資歷差不多的同行也因為做了線上課程,變得比較「財富自由」。在從事興趣的過程中,也可以想想它能如何轉換成收入。雖然做喜歡的事蠻快樂的,但又覺得這個興趣無法帶來收入,好像應該認真經營原本小有人氣的自媒體,用流量去變現⋯⋯。
不過我也要提醒L,如果你發現自己屬於這種狀況,也不必覺得在設計行業工作的這段時日是浪費掉了,有這個領域的工作經驗還是值得高興的喔。因為唯有真的把時間投入一份工作,你才會了解「真實面」跟「想像」的差異,也才會越來越確定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、擅長什麼、以及不擅長甚麼。甚至,當有興趣的事情變成了工作,我們還要處理這份工作麻煩的一面,例如業主很難搞、需求變來變去,或者報價很低等狀況。所以以我的狀況來說,這幾年我大約有八成的時間都花在公開班上,看到同學們熱烈的回應,我上起課來更有動力和成就感,也就比較不會感到倦怠。
第一個可能:你是不是對本業熱情倦怠了? 設計行業畢竟需要是需要長期累積專業技術的,也不是普遍台灣家長會強迫孩子選擇的工作類型,因此我猜L會選擇當設計師,一開始應該也是對這個領域感興趣,絕不是什麼被家長逼迫進入的。如果可以,建議L盡量找到那些能讓你有成就感的客戶。
哪怕不可能全部實現也沒關係,至少你的工作若又能承載住當初的夢想,做起事來也就更有方向和動力。不過後來,我確定自己不喜歡這個行業的工作,也就決定轉換跑道了。
但下班後的時間畢竟有限,我發現比起創業,我更想把時間投入在運動和其他事情上,所以我選擇退出創業計畫。因為有這段親身經驗,所以我很能理解:「可以做」跟「真心想做」往往還是有距離的。第一個建議是,如果你決定把新興趣經營成可養活自己的工作,你必須事先知道,它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轉換成成熟的生意、替你帶來足以生活的收入。那你可以思考下一個可能性。也因此,我建議L從三個可能性來思考看看。此外,我認為驅動行動意願的最大關鍵,恐怕更在於過程的「成就感」。
換言之,我會建議不要只是「把興趣當成興趣」。但麻煩的地方在於,雖然一開始必然是因為有興趣,但有時候隨著工作做久了,每天做的事情類似,人就會開始覺得厭煩。
文:張國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《大人的Small Talk》一起聆聽,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。但自願報名「公開班」的學員就不一樣了,他們的學習動機大多都很強,也願意互動或提出疑問。
我以前主修土木工程,一開始會選這個科系,只是因為覺得對建築物有興趣,而且高中時上過一堂製圖課,覺得這似乎很好玩,於是大學時就選擇就讀這個科系。可是如果你認真的有往這方向思考,你就有可能逐步讓自己的興趣獲得變現。
所以在轉換初期,你恐怕必須邊做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,同時逐步拉高自己投入在新興趣上的時間比例。我開始去做一些與正職不相關、但我也喜歡的事,像是外拍。舉例來說,我們當講師授課時,如果台下同學都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,沒人願意提問或互動,時間久了,一定也會感到疲憊。(這決定也跟工作團隊有點關係 ) 只是,收到待付清的帳單和繳房租時,還是會懷疑自己決定放棄究竟是對還是不對。
如果確定自己對於目前產業沒興趣,不想進一步繼續了,你則可以想想第三個可能性。時間久就更容易熱情倦怠。
尤其最近正職工作壓力很大,也讓我產生了「興趣真的不能當工作」的想法,對於經營與正職相關的自媒體這件事,也沒有之前那麼積極了。但開始深入學習後,我才發現我對力學或結構計算等內容雖然還算應付得來,但其實不如我想像中那麼感興趣。
在學生時期我還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,勉強完成學業後,出社會還從事相關工作三年。雖然我不確定這指的是「拍攝」或者「被拍攝」,但無論是前者或後者,應該都是可以變現的方向。
最近也有朋友找我創業,開設線上課程。這背後要思考的事比較多,從客戶樣貌、商品設計到定價策略都得顧及。或者雖然具備設計技能,但並不是真心很喜歡。如果興趣可以轉換成收入,那經濟問題大概也就解決了。
(如果對此一下沒想法,我則建議可以參考【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】這門線上課,裡頭集結了我這14年來的實務經驗,能幫助你在這條路上走得順利一些) 透過思考以上三個可能性,L對於目前的工作以及接下來該做的事,大概就會有更清楚的想法了。總的來說,我想向兩位提問的是問題就是:我們到底該放寬心做自己有興趣的事,還是全力投入能變現的事? L敬上 針對L的問題,我的想法是:「有興趣」和「能變現」這兩件事未必不能同時發生,應該還有些什麼可以做的。
所以,如果L對設計沒興趣,也可以思考其他興趣變現和轉換的可能性。當然,也可能只是學生時期誤打誤撞念了相關科系,畢業後也就順勢進入這個產業。
把這些事搞清楚了,你就能毫無懸念地決定是否要轉換領域了。這種狀況比較常發生在我們到企業去授課時。